導演大人: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
主要演員:雅麗珊卓艾汀妮(Alexandra Aidini)、尼可斯保山尼狄斯(Nikos Poursanidis)、吉歐格亞曼尼斯(Giorgos Armenis音樂家、Vassilis Kolovos(爸爸)
祭品等級:★★★★★
相較於一般人的人生是得到與失去的過程,伊蘭妮的人生是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了些。她一生的愛,是痛失原生家庭換來的。和愛人相戀,就必須拒絕撫養自己的恩人(愛人的父親);要自由戀愛,卻換來恩人一世的糾纏;擺脫糾纏卻得和愛人背負害死父親的愧疚。她在年輕時得到一雙兒子,母子卻馬上被拆散;後來和兒子相聚,丈夫在她「情感代替品(兒子)」出現不久後便離家往美國發展……。
從有失就有得的角度來看,第一段或許能寫成:「她失去了原來的家庭,卻得到一生的愛;雖然必須拒絕恩人,但卻能和愛人共結連理……。」但最後卻會發現,她失去的比得到的多。所愛的人最後一一先她而去,當情感的最後一點依戀都不在時,她所有的失落一次爆發:失去兒子時,也失去了丈夫的影子,因此才真正的失去丈夫;幼時失去親人,她的世界或許還有小小的依靠能支撐,兒子都死去後才連本帶利地崩解……。雖說她還有活過、快樂過,然而除了美好記憶什麼都不剩時,那些記憶更是折磨人。
預告的劇院版,是一張張的劇照。當時就驚於那些影像的美感,而整個電影的影像無一格不是畫,鏡頭的連結更是美如一首詩,加上音樂整片簡直如一場夢境。時間是跳得有些快,不過我覺得這有些象徵了真實的日子,不經意便過了一年,轉眼孩子就大了。而在獄中歲月漫漫,同樣的時間跳躍這時卻給人不同的感受,或許便是導演要的。或許有人會覺得片中有不自然處,例如片頭恩人大叔對著鏡頭(划船過去的人)訴說他們的遭遇,新娘逃婚時某女性親戚勸負氣的新郎時,面對鏡頭說著這些年事情的始末。我這學期上過希臘悲劇的課,才知道希臘即使在現代的舞台劇,還延續著不少古希臘戲劇的元素,最明顯的是舞台中的祭台。看到這些獨白的表現,令我連想到古希臘戲劇中人物(或chorus)的獨白,我想這多少也是劇場的遺跡,從這樣看來,倒也不會太不自然。
去看這場電影前,老爸說過不要擔心這片是悲劇,因為好的導演會讓觀眾看了不會太悲傷。但看了電影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。
電影落幕,我難過到甚至流不出眼淚。
或許好導演和普通導演的差別是,好導演拍電影不是為觀眾而拍,不會為了要讓觀眾笑、觀眾哭而拍出煽情的電影。或者可以說,好的導演不會為了自己心中的脆弱而不敢正視(並帶觀眾正視)這世界的美醜,而寧可讓電影變得矯情,不敢讓悲傷的故事有令人安慰的結局,快樂的故事有難過的結尾;或讓悲傷的故事有悲傷的結局,快樂的故事有快樂的結局。
總之,安哲羅普洛斯要說一個很悲傷的故事,而他做到了。
閱讀全文/咻地捲起文章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